盛夏时分
滚滚暑气来袭
颗颗荔枝红透枝头
点击下图解锁荔枝
从青涩到饱满的成长日记
今年是广东荔枝的丰收之年
华师人在品尝荔枝甘冽的同时
更将技术带进田间地头
让荔枝搭乘时代快车
将华师学子助农的热情
播撒岭南大地
今年,广东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,而荔枝的丰收更为这股热潮增添了亮色。华师多支特色队伍积极响应号召,深入汕尾市、茂名市的田间地头,围绕红灯笼荔枝、高州白糖罂等特色品种开展帮扶实践。队员们通过原创IP设计、直播助农、农文旅融合、AI赋能产业等多元形式,将专业知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助力荔枝“走出大山”。这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当地的优质荔枝,带动了荔枝销量增长,以创新动力助推乡村产业升级,充分展现了华师学子的良好风貌,更生动传播了地域文化,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。
发挥专业特色
振兴家乡产业
青春的无限创意与热血
正凝聚万钧之“荔”
IP萌动,红荔新生
微信表情包里,一只圆润可爱、笑容可掬的荔枝娃娃——“红小荔”正眨着眼睛出现,她发间戴着荔枝头饰,耳畔同款耳坠对应着心形的红灯笼荔枝。这个IP形象,是华师生命科学学院“扬名荔万”突击队为汕尾的红灯笼荔枝特别设计的。“我们第一任队长的家在汕尾,队伍中超半数成员来自潮汕,大家想为红灯笼荔枝的宣传做点贡献。”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(师范)专业2022级本科生黄艺颖这样解释队伍建立的初衷。
红灯笼荔枝是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培育的佳果,队员们经过调研,发现其名气不及妃子笑、桂味等品种,因此,他们想通过IP打造、电商直播等方式,提高红灯笼荔枝的知名度。不过,助农之路并非坦途。首场直播观众寥寥,“基本是自己在看。”团队转而发动亲友朋友圈转发,点滴积累关注度。过程中,果农的温情也令黄艺颖动容,“荔枝园的叔叔阿姨总往我们手里塞荔枝,还备好解暑凉茶。”而这也一直是大家坚持下来的动力。
为了拓展更多宣传渠道,突击队还使出其他“组合拳”。黄艺颖表示:“我们设计包装盒、打造文创IP和开发数字工具,就是想让品牌活起来。”突击队与生命科学学院其他实践团联手开设科普课堂,讲述荔枝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密码。他们以突击队提供的实践平台为基础,进行内容完善与科普宣传。近期,为了将人工智能与荔枝宣传结合,突击队尝试搭建红灯笼荔枝知识库,开发AI问答器人解答消费者疑问。黄艺颖介绍:“我们基于FastGPT平台并结合DeepSeek模型,调试客服提示词从而生成模版,目前此技术仍在测试当中。”
从纸上蓝图到田间实践,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具象认知。黄艺颖感慨,“现在明白要抓准痛点,红灯笼荔枝缺知名度,我们就专注品牌打造,多方联动,让红灯笼荔枝走入大众视野。”这段助农经历,在黄艺颖和队员们看来辛苦却宝贵,一路而来,每一次的创新与突破,都是这群青年人为家乡风物写下的最真挚注脚。
扎根乡土
真切触摸乡村脉搏
他们因地制宜
助力荔枝破圈传播
“荔”刻出圈,“枝”在当下
在茂名信宜市丁堡镇,有这样一支华师队伍,他们在荔枝园里调研、拍摄,从不同视角挖掘丁堡镇荔枝产业故事,用故事打造IP,助力当地荔枝“出圈”,他们就是教师教育学部“翼比新苗”突击队。“当我们扛着设备穿梭在荔枝林里,亲眼看到果农凌晨四点采摘的辛苦,才真正理解‘一颗荔枝’背后的产业温度。”队伍队长、教育教师学部教育教师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杨欢说道。
在对当地进行深入了解后,队员们发现,丁堡镇有3000亩荔枝林和各种的特色荔枝品种亟待传播,但如何让藏在深山的“宝藏”出圈破圈,这是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。团队通过拍摄四部宣传片打造丁堡镇的荔枝文化IP。其中,《古荔情深》以“荔枝视角”自述成长,通过描述荔枝成长的故事,传承荔枝承载的乡土记忆;《魅荔丁堡》介绍了丁堡镇整体荔枝产业发展现状;《荔志人生》从果农的视角出发,展现了技术升级对荔枝品种的改良;《丁堡夜话》通过展示夜市中荔枝汁制作、销售等环节,以及摊主、游客的活动,传递出市井烟火气背后的人文温度。队伍为当地打造了一套可借鉴的短视频宣传模式和内容方向——即通过多角度、故事化的宣传片强化丁堡镇历史底蕴与历史特色、打造当地荔枝文化IP,进一步提升丁堡镇荔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在拍摄宣传片期间,杨欢和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,扛着专业的设备,深入“荔山荔海”,从清晨采摘、精细分拣、高效打包到冷链运输的产业链条,队员们全程跟拍,用心定格果农辛勤劳作与收获欢颜的动人画面。杨欢说,拍摄时令她印象最深刻的,是一位阿公塞给队员们一筐荔枝说,“大家辛苦啦,一起来吃荔枝!”这种被当成“自家人”的温暖,是大家最为难忘的。
杨欢认为,“这是一次让我们深深扎根乡土、真切触摸乡村振兴脉动的宝贵历程。我们不仅精进了专业技能,更收获了被乡亲们沉甸甸的温暖。”未来,团队将持续探索新路径——开启电商销售、参与短剧赛道、开发文创产品等形式与内容,助力丁堡镇的荔枝“荔”刻出圈。
细心走访 实地调研
用脚步丈量田间大地
让荔枝园搭载科技智能
书写兴农答卷
青春“荔”量“慧”新景
骄阳下,无人机掠过青翠的荔枝林,游客手持AI导游板与“智能向导”畅聊……在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的荔枝园里,一场由华师学子主导的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实践正在上演。行知书院“智荔兴汕”突击队队长、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张培松谈到,“智荔兴汕”行动来源于他在宝楼村荔枝园基地的见闻。他发现,果农依赖人力,常因病虫害发现晚、用药不当导致减产;智能化设备虽好,高昂成本却让以中老年为主的种植群体望而却步;本地市场饱和,“荔贱伤农”成为常态。
团队组建后,他们密集走访海丰县及城区近十个荔枝产业园,反复验证已发现的痛点。张培松介绍,团队的方案核心是打造“可负担的智慧果园”,即部署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预警病虫害;运用无人机巡航,结合AI分析实现精准防控;同时搭建线上平台,破解销售困局。理想落地之路布满荆棘。“村里的老人都没接触过直播带货,挂购买链接时把价格从3打成0.3,差点卖爆单。”张培松笑着回忆。
但艰辛浇灌出硕果。团队与当地政府联手打造的“荔枝节”成为引爆点。AI导游讲解、无人机俯瞰园区、扫码追溯荔枝“身世”……智能化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,吸引了远超预期的人流。“荔枝节的第一天晚上七八点,我们原本都打算结束活动了,但没想到园区内还有很多游客。”张培松说。
对张培松和队员们而言,“三下乡”是一堂深刻的“田野课堂”。他们表示,此行最大收获,便是看清了乡村振兴的希望:“我明白了乡村振兴需要多方位的协同,每一个微小的力量或许真的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自己的一份帮助。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,但正因如此,才更需要我们用智慧与汗水去弥合。”这支年轻的突击队,以科技为笔,以乡情为墨,在汕尾的荔林深处,他们的足迹不断证明:当青春智慧深植乡土,传统产业也能绽放新“荔”量。
初心为翼 志愿为情
发挥师范特色
将学科知识融入实践
为荔乡振兴躬身解难题
地理课“种”在荔枝园
荔枝林沙沙作响,斑驳的光影在土地上晃动,这片茂名高州的荔枝种植区,已成为华师地理科学学院“青梅寻荔”突击队的露天教室。这支队伍将地理专业特色与当地荔枝产业深度融合,针对当地初一和初二学生设计了“地理学与生活”主题课程。课堂上,学生们通过分析高州的气候、土壤与地形,理解“为什么这里的荔枝长得好”;田野实践中,队伍结合“绿美广东”建设理念,将荔枝作为绿色生态符号,学生们跟着队员观察荔枝园生态,学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同时,课堂还融入当地红色历史文化,形成了“红绿交融”的叙事模式,帮助青少年和居民更好地理解家乡资源的价值。
这支从地理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而来的队伍,在2022年之后便开始对高州的荔枝产业和生态建设进行调研,他们花了三年时间来摸清高州的荔枝产业的概况,于2024年开始加上外景直播和内景农产品直播的形式。“今年我们正争取和当地荔枝产业的企业运营方面进行沟通,并打造自己的账号,解决过去由于更换队长导致更换直播账号,粉丝基础无法继承的问题。”
植物课上队员教学生识别当地植物
为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,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荔枝文化,队伍设计了一对虚拟IP形象:灵感源自当地主栽品种“白糖罂”与队伍标志“青梅”的Q版人物。这些形象被制成钥匙扣、帆布袋等文创,成为课堂互动的奖励。
“青梅寻荔”突击队队长、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3级本科生陈汇欣坦言:“我们的初心很简单,用地理视角带孩子们重新认识家乡,比如荔枝为何适配这里的水土;用调研与宣传,为荔枝产业出点实在力。”未来,他们还希望能把整理好的课程包、直播指南留给当地,让这份实践能持续生长。
实践落幕 荔香盈怀
智慧热忱 薪火相传
华师学子将继续扎根沃土
以踏实行动赋能实地产业
在“百千万工程”宏伟征程上
奋进青春力量
共筑乡村振兴崭新图景
点击下方小程序
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
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
采写丨吴丹妮 陈燕敏 胡静雯
刘乐儿 刘舒蕊 张子柔
图片丨由采访对象提供
制图丨黄语嫣 张艾欣
执行编辑丨张子柔
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
初审丨沈蔚瑜
复审丨林海岸
终审丨周宪
辉煌配资-辉煌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-专业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